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
一度以来,“勤奋”成了领导和同事评价我的一个闪亮标签,我曾为之引以为豪。为了备好课,我殚精竭虑,搜集背景资料,设计教学问题,预设教学环节等等,都认真琢磨,唯恐疏漏。课堂上引领学生“枝枝叶叶”都弄它个“水落石出”,“角角落落”都“翻它个遍”。这样一来,我常常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,只好拆东墙补西墙以弥补时间的不足。当班主任,我也毫不逊色,以校为家,事必躬亲,什么事都怕学生不会做,什么事都怕学生做不好,每天中午、课间我都随时注意学生的一举一动。真的很累,但是却乐此不疲。
偶然的一次经历,动摇了我对自己“勤奋”的信念。 一天,第二节下课的时候,我在办公室忙着看作业,值日生张小磊一路小跑向我报告:“王杰和李小明在教室里打架了。” “马上把他俩叫到我这里来。” 过了一会儿,他俩来了,虽然没有争吵了,但个个怒目圆睁,鄙视着对方,彼此心里都很不服气。我正要他俩陈述事情的经过,手机响了,原来父亲突然身体不舒服,要我马上送医院。“一个巴掌拍不响,你俩好好反省反省自己。”扔下这句话,我心急火燎地往父母家里赶。 下午匆匆地赶来,已经是第六节课了,美丽心情,正巧是体育课,我便走向操场,想把王杰和李小明叫来,完成上午“未竟的事业”。然而一个意想不到的镜头映入了我的视野:在两人三足游戏中,他俩恰好结成一对,正奋力向终点冲刺呢。 事后,我了解到了事情的原委,下课的时候,王杰不小心把李小明的语文书碰到了地上,李小明要他捡起来,王杰不肯,于是,李小明冲向王杰的课桌,把对方的语文书摔到了地上,这一下激怒了王杰,两个人便在教室里“武斗”起来。 这次无意中的“懒”引发了我的思索。看来,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些小摩擦,为人师者,其实大可不必迅速“跟进”,猛烈痛批,可以放一放,冷一冷,给孩子适当的时间和空间,让他们自己,或让班干部从中“调停”,大多数的时候他们是能够化干戈为玉帛的。 从此,我踏上了“懒”路的征途。 班级的一些日常管理工作“踢”给了学生。学生能做的,我不做。早读、中休我不再坚守教室,让班干部、值日生去管理;有时,偷偷去教室看一看,走一走。几个星期下来,学生的表现比我在教室里还要好,班级管理有条不紊。这样我“解放”了自己,班干部的管理能力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都“潜然滋长”。 教学上,我一改往日的“勤奋”,偷起“懒”来,不再面面俱到,力求一课一得。课堂上把问题抛给学生,让他们在自主学习、交流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新知。如此日积月累,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,我也不再需要挤占其他时间,愉快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。 想起以前看到的一段关于“孩子摔倒,三个妈妈各自不同举动”的文字:有一个孩子摔倒了,美国妈妈走过去,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;非洲妈妈则自己假装摔倒,然后和孩子一起爬起来;而中国妈妈连忙跑过去,把孩子扶起来,然后用脚拼命蹬地,对着地板说:“踩死你!踩死你!”我们许多为人师者,就像“中国妈妈”,受传统的束缚,常常不由自主地包办代替,如此面面俱到的“勤”滋长了孩子的依赖和惰性,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严重的戕害。 “学生能想的让他自己想,学生能说的让他自己说,学生能做的让他自己做,学生能体验的让他自己体验。”这是我在在“懒“路上且行且思的一点收获。罗曼.罗兰说: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,不能代替别人走路。这句话,确实值得为人师者好好思索。上一篇:我愿做郎君,不做人杰
下一篇:纪念2012年的冬天